立德树人 精艺图强

学校公众号

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学校概况
学·校·简·史 发布时间:2015-05-09      来源:湘潭生物机电学校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是一所全日制的中等职业学校,位于湘潭市郊伍家花园。抗日战争初期,这里曾是著名将领杜聿明任 200师师长时的师部所在地。 现在的校园范围内,曾经有一个简易的操场。杜将军曾率部在此练兵习武,奔赴抗日战场。

        伍家花园,地处城乡结合部,面临湘潭县粮仓十万垅,湘黔铁路、潭邵公路横贯其间,宋仙公路经过学校门口。学校与市农科所、原种场、塑料八厂、湖南省煤田勘探六队为邻,和湘潭大学隔畈相望。这里交通方便,却没有城市的喧闹。校内林荫夹道,花草飘香,绿树红楼,交相辉映。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把全校连成一个整体。
        1992 年学校被湖南省教委、湖南省计委定为合格普通中专学校,尔后有长足的发展,1999 年被省教委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2004 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04 年全校有园林、动物科技、电算会计、电脑文秘、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与维修、商贸英语等十个专业,在校学生 1700 余人,拥有固定资产 4000 余万元,校舍建筑面积已达 5000 余平方米。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从她的前身湘潭专区农业合作干部学校算起,到现在已是 59 年了。她走着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经历了创立、发展、停办、恢复和振兴等不同阶段,潭科子弟已遍布三湘大地,并且进一步踏遍天山南北。现就59年的过程,分阶段加以叙述:
 
  一、前身序幕(1956—1958)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的前身是湘潭专区农业合作干部学校,更向前追溯,则是湘潭专区干部学校和湘北建设学院。校址在湘潭城内文庙。但是专区干校和建设学院的教学内容几乎全是服从和服务于中心工作的政治培训,极少学习其他业务,只能算是一般的干校。
   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获得迅猛发展,亟需培养大批善于经营管理和熟悉农业科技的人才,单纯的政治培训,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湘潭专署决定将湘潭专区干部学校改为湘潭专区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并且指出“今后训练对象以我区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社主任、总会计、农业技术员、畜牧技术员为主。”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合作干校于1957年上期开始招收学员 400人,按上述四种不同的学员对象,分设了四个专业班,即经营管理班、会计班、农业技术班、畜牧技术班。与专区干校的教育内容不同,合作干校以业务学习为主、政治学习为辅。为此,专署领导从各地调来大批农业科技人员从事专业教学,并建造了一幢高标准的教学楼。从此以后,农业合作干校不再是一般的干校,而是带有“农”的特点。如果说,我校的发展过程像一部连续剧,农业合作干校便是它的序幕。
 
  二、跃进又跃退的建校初期(1958—1961)
 
  1958年 5月,湘潭地委决定在湘潭专区农业合作干部学校的基础上,创建湘潭专区农业学校,校址选定在湘潭市西郊的伍家花园,临时校址则仍然是市文庙内原专区干校旧址。同年下期首批招生,招生对象从过去的以招收干部为主,转到以面向社会招生为主,只保留个别干部班。7月4日开学,在当时大跃进的驱使下,校名一再变更,8 月改名为湘潭专区农业专科学校;年底,学校迁至伍家花园新址,旧址移交给湘潭师专;1959 年 1 月,专科学校升级为湘潭专区农学院,对农场、农科所实行统一领导。同时还把邻近的花园大队也纳入管辖范围,名曰二分场,不过仍分开核算。同年 10 月高潮回落,湘潭专区农学院还原为湘潭专区农业学校,二分场也恢复为花园大队。
   高潮时期,在校学生多达 907人,教职员工92人,先后设有农学、植保、牧医、土规、农机、师训等六个专业。适校伊始,只建成了教学楼、礼堂、食堂等用房,师生员工多挤在农科所内。经过边学习、边劳动,才建成了 6栋土筑墙的平房,初步解决了师生住的问题。以后又在农科所境内建成了7栋校舍,因地点靠西,故名西院,而称先建的9栋为东院。两处合计有房屋16栋,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基本上解决了教学和生活的需要。与此同时,还与之相适应地建添置了大量的课桌、床铺、图书、仪器和其他办公用品等。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党中央对各项建设事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我校是调整对象。1960年10月,学校动员200多学生回家生产,接着又动员 460人下放农村劳动。1961年8月,湘潭地委决定我校停办,学校负责处理善后事宜,对学习期满,成绩及格的358名学生,按规定由学校颁发毕业证书,且部分地分配了工作;凡未分配工作的毕业生和肄业生,除125人继续保留学籍,留在农场边学习边劳动外,其余全部下放回乡生产,或回原籍担任大队干部。同年 12 月,学校建制撤销。到1962年 5月份止,留场学生中,有少数人自动离场; 未走的人中,一部分转为农科所、农场职工,或抽调参加工作,余下的40人全都下放回家;教职员工陆续调离,全部校产转归农科所经营。
 
  三、时停时办,名为耕大,实为我校的断续时期(1962—1972)

        1961年底我校建制撤销后,农科所负责经管校产,吸收安顿了部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他们认识到,实行科学种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我校还是非办不可。1964年农科所写了《关于开展半工半读农业学校办学计划和意见向地委的报告》。《报告》指出,学校要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学制三年,学生以贫下中农子弟和党团员积极分子为主要对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强调自力更生,国家只给予少量启动资金,以后靠学员勤工俭学的收入,逐步自给。教学内容要打破一般中专课堂设置的框框。“紧密结合生产,学用结合,急用先学”、“少而精”。 1966年5月,湘潭地委组织部从浏阳调来刘召春同志担任湘潭耕读大学党委副书记、专职副校长,党委书记由地委副书记高臣唐同志兼任。湘潭耕读大学的校址便设在我校的东院。刘召春同志到任后,按照上述报告精神,正式招生200余人,其中70%是党团员。刘曾带领工作队员到广东、广西等地参观,学习办学经验,一度搞得红红火火。但是随着“文革”的深入,刘召春同志被造反派夺权,发配劳动改造。学校勉强维持到1968年底,终于停办。国家承认学员的中专学历,学校的档案资料均由当时的地革委教育组接收。
     耕读大学虽然也是农业学校,并且还办在原校的校址上,但由于特别突出政治,一开始就声称要打破普通中专课程的框框,所以办了两年多,却一直未纳入农校建制。 后来耕读大学学员要求落实学历,也是由教委直接发给文凭的。 在1987年我们编的《校志》中也就没有写上这一段插曲。现特实事求是地予以补上。这种名为耕读大学实为我校状况,是由于那时很多事情都没有规范而造成的。
   耕读大学停办后不久,学校校舍即全部为湖南省煤田勘探六队占用,他们在校园内打了水井,一条简易公路直穿而过,把校园分成两部分,到处机器轰鸣,杂草丛生,已经没有一点学校的样子了。
 
  四、恢复建制,蹒跚前进(1972年底—1977年)

        1972年11月,湘潭地委决定恢复湘潭地区农业学校建制。校舍只限于建校实期的东院,西院已属农科所和原种场所有。
   复校后,首先只是举办短期的农技干部培训班,到1973年7月,才正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 5年累计招生555人,在校学生一般是200人左右,先后设有农学、植保、牧医、棉花、蚕桑等五个专业。 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正处于“文革”后期,极左思潮仍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学朝农”、“学共大”,频繁的开门办学,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招生则是采取以推荐为主,结合考试的办法。校舍残破不堪,部分房屋仍为煤勘六队占用,师生员工都挤在建校初期修建的危房里,在这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学校只是勉强挤出资金新建一栋教学楼和一栋教职工宿舍,解决了急需的教学场地和员工的居住问题。复校以后,虽然困难重重,步履维艰,但终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五、拨乱反正,趋向稳固(1978—1982)
 
  1977年下期,国家恢复了大专院校统一考试的招生制度,特别是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整个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突出表现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摆脱了“左”的束缚,批判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反对严格要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种种谬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鼓励学生认真读书,学好本领,不做“白卷英雄”。
     与此同时,学校新建了实验大楼、学生宿舍、单身职工宿舍、大小食堂、锅炉房和浴室,拆除了六栋土筑墙平房和旧食堂等危房,基本上解决了师生吃和住的问题。另外,还在校园的周围砌起了围墙,使横贯校园中心的公路改道,学校才真的像个学校的样子了。这一时期内,毕业学生有1850人,在校生维持在300—400人左右,开设的专业除原有的农学、植保、牧医外,撤销棉花、蚕桑专业,新开果茶专业。
     但这一时期,学校的教学、生活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问题:煤勘六队占用的房子直到82年才全部腾出,教师因缺乏住房,不得不占用部分学生宿舍,几个人同挤在一间房子里,诸多不便。特别是用水、用电、体育场地三大难题一直困扰着学校。师生员工几百人的用水全部有赖煤勘六队的水井供应,受制于人;学校没架用电专线,经常停电;体育场地仅有篮球场,其余一片空白;专业教师奇缺,靠请临时教师维持局面。
 
  六、平稳发展(1983—1992)
 
  1980年,上级领导给学校分来一批大学生,他们是国家恢复统考后第一批毕业生。1982年湖南农学院湘潭分院撤销,部分员工调来充实我校。这两股生力军的到达,大大地增强了学校的教师队伍。1983年,我们已全部辞退了所请的临时教师。
   我校的专业设置,一向以农学为主,其次是牧医和植保。但随着大农业思想的出现,迫切需要管理人才,种植业也不能老是粮棉油。为了适应这种形势,1985年我们增设了农经管理和农业会计专业,扩改果茶专业为园艺专业。实践的结果,证明这一增一改的方向是对的。时至今日,财会、园艺仍是我校的主体专业。
   在这个时期内,学校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进行了多项基本建设。
   第一是打了水井,架设了用电专线,修好了运动场,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困扰师生的缺水少电和没有体育场地三大难题。
   第二是新建了图书馆、办公大楼,对两栋旧的教学大楼中的一栋计划拆除重建,另一栋进行大修,被白蚁蛀坏的礼堂也拆除重建。基本上满足了教学上的需要。
   第三是新建了两栋教工宿舍,解决了员工的住的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整个校园内,除了礼堂左侧的那株大樟树是建校时就有的以外,其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全新的,已找不出一点旧的痕迹了。
   很显然,这一时期的发展,只是表现在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质量的提高,办学规模却一直徘徊不前,在校学生只有 400人左右,直至1992年还只有527人,离上级要求我们达到的640人的标准还差一大截。
 
  七、跃进腾飞(1993--1999)
 
  经过几年的办学水平的评估,我校被评定为B等一级学校,比起A等来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是办学规模等硬指标相差太多。办学水平评估的结果,无异于对我们击一猛掌,唤起了我们的忧患意识。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停滞不前就意味着倒退,而倒退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当时最重要的任务便于工作是千方百计寻找办不门路,扩大招生规模,经多方联系,终于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他们培养人才。到1993年年底,在校生便达到 657人,超过了省市领导要求 640人的目标,停滞不前的局面有了突破,只是有待继续前进。 1994年6月,市领导给我们调来了新校长蒋国平同志。新校长的来到,新的校领导班子的组成,是学校得以跃进和腾飞的契机。蒋国平同志经过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后,于1995年初提出一整套适合我校具体情况独特的办学思路:“从严立远、创牌致富”的八字治校方针,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八字方针为具体内容,以南街村吃苦奉献精神为榜样的“潭农精神”;“一年小进步,三年大进步,五年创 A等名牌学校”的发展目标;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养成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理想前途教育为德育工作重点的教育思想;“合格+特长”的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质量意识;…… 如此等等。他着重提出,反复倡导并身体力行,从而使大家统一了思想,确定了奋斗目标,明确了努力方向。
   新的领导班子千方百计扩大办学规模,着重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巩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关系,另一方面根据人才市场需要,新办公关文秘、工民建等新专业,使学校成为培养支边、扶贫、种植、加工、贸易和科技管理人才的综合学校。新的校领导班子很注意廉政建设,明确规定在经济活动和招生工作中,不能收取回扣和财物,实在不能退回的,上缴学校。这对我校说来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过去有的领导和经办人拒收钱物的事是有的,但形成一种制度或纪律,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我校正在养成一种廉洁奉公的良好风气。
   勤政加廉政,硕果兆丰收。 学校 1995 年招生 597 人,学生总人数达 1500 余人,为 93 年的两倍,并首次举办了新疆大专班,96 年学校创收 200 万元,加上政府拔款 80 万元,实现总收入 300 万元,一栋投资 260 万元,建筑面积 4800 平方米的教工宿舍已经建成。全校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和校园风貌都焕然一新。95年,我校共获得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爱国卫生、共青团工作等多项先进。可说是全面丰收。一向默默无闻不被新闻传媒注意的湘潭农校,95年湘潭电视台竟播发了12条有关我校的新闻。《三湘都市报》、《湘潭日报》、省、市电台、《湘潭通讯》、《湘潭宣传》等新闻媒体经常报道有关我校的新闻。我校不再是默默无闻,而是香飘三湘大地。
   1996年7月我校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建制地输送了两个班的学生共95人,支援边疆建设,他们唱出了豪迈的歌声。
   1999年,学校继续加大发展力度,投资百万元建起了体育馆,转让了市原种场、农科所一片 25 亩面积的桔园,建成园林实习基地,并新建了教学楼,由原来的电脑房发展成为拥有 450台电脑,3 个多媒体室、1 个语音室的计算机中心。同时,学校加强内部管理,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待岗,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其他人员双向选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送了 5名教师学习园林制图等技能,选送了 5名教师就读硕士研究生,大幅度提高学校的竞争能力。使学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稳步发展。为拓宽办学门路,学校一方面与华中农大、湖南农大合作,提高学生学历档次,另一方面开展短期培训,在全省率先举办了乡镇干部农业素质培训10期,奶牛技术培训班,形成了长培短训为一体的办学体系。

       八、高速发展(2000--2010)

        2003年,湘潭农业学校更名为湘潭生物科技学校,次年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4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确认为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骨干基地、湖南省职业院校农民工培训基地。
       2007年,湘潭生物科技学校和湘潭机械电力学校合并创建职教品牌。作为湖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的会员单位、湘潭市职业教育集团常务理事单位,学校形成了以农业类专业为主体,以加工制造类、社会服务类专业为补充的专业结构。“十一五”期间,学校畜牧兽医和园林技术专业分别建成省级精品、特色专业,家禽传染病防治建成省级精品课程,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训楼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2008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元月学校被确认为“湘潭市首届十大技能培训基地”。

       九、国家示范校建设(2011—2015)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决定组织实施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2011年8月学校决定:抢抓最后机会,第二年申报第三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
        2012年9月学校被教育部等三部门确认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建设期为2013年—2015年。12月7日湘潭市政府下文两校合并更名为湘潭生物机电学校。
        学校牵头成立了湘潭现代农业产学联盟,以此为依托,学校先后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农民创业”等诸多项目的培训任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学历班的开办走出了精心培育现代职业农民的新路子。
        “十二五”期间,园林技术专业建成省级特色专业,获中央财政支持的农机实训基地、教学综合楼建设项目已顺利投入使用,畜牧兽医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农机省级特色专业、园林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现代农艺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获得获得省级职教重点项目立项。



 
 
  

上一条:  历史沿革 下一条:  2008-2020年发展规划(提要)

Copyright 2020-2024 ©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9531号-1

地址:湘潭市伍家花园 电话:0731-55880087 技术支持: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信息组

湘公网安备 43030202001271号